招生简章
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新闻传播学专业在职高级课程培训班招生简章
来源:

为满足当前社会发展对新闻传播学专业高级人才的迫切需求,助力在职人员进一步提升学术水平,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拟开办新闻传播学专业在职高级课程培训班。

【大学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秉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丰厚的积淀,承载历史使命而生,汇聚多方力量而成。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2017年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为基础,整合多方资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正式组建,直属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殿堂-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大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文科大学为办学定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哲学社会科学最高层级研究型人才。

【学院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牵头,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学与传播学系为基础,整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媒体学院的教学资源,于2020年9月成立的“本-硕-博一体化”科教融合学院。目前,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担任。

作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奠基者之一,新闻传播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78年成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学与传播学系,至今已有46年发展历程,是我国最早培养新闻传播学高端人才的重要基地。40多年来,学院形成了独特的办学模式,培养了一大批党和国家高层次领导干部、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中央主流媒体社长或总编辑,以及一大批活跃在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和领军人才,被誉为中国新闻界的“黄埔军校”。

学院目前拥有教职员工70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29人,博导15人、硕导39人。曾任与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2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首席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1人,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1人,担任国内外权威期刊主编、副主编的学者5人,7人次担任全国一级学会(协会)的副会长、常务理事。2023年9月,以胡正荣院长为负责人的“媒体融合与国家治理”教师团队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学院发挥科教融合、所院融合、产学融合的独特优势,开设了新闻系、传播系与视听传播系,形成了“本、硕、博、博士后”一体化培养体系。博士体系设有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与数字传播、广告学与传媒经济学等十余个学科方向,另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并与相关媒体单位联合设立多个博士后工作站。学院还在深度推进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方面成果显著,形成了精英化、个性化、国际化的办学特色。

学科建设方面,学院着眼于内涵式可持续发展,逐步形成三大学科群,六大学科专业突破方向、“1+7”个跨学科课程方向以及十个创新教研团队。三大优势学科群即:由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建设性新闻学、政治传播、国际传播、国家战略传播融合形成的“新时代新闻舆论研究”学科群,由新媒体研究、智能传播、网络传播、计算传播、数据新闻融合形成的“新媒体研究”学科群,由广播电视学、影视文学、媒体融合研究、创意传播融合形成的“融媒内容生产与创意传播”学科群。六大学科专业突破方向紧密契合国家重大战略、学科重要前沿和实践重大问题,依据这“三大指标”重点发力,包括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新闻传播与中国式现代化、国际新闻与传播、网络信息与智能传播、视听新闻与传播、大数据与舆情六个方向。“1+7”个跨学科课程方向,则以新闻传播学专业为核心,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衍生出计算传播、媒介哲学、媒介社会学、政治传播、传播法学、媒介经济学、媒介经营管理、国际传播等7个前沿课程方向。同时,学院倾力打造十个创新教研团队,立足前沿领域,对标世界一流,着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闻传播学学科。

在科研实践上,学院深植重点领域,围绕党和国家战略需求,形成了一批引领性研究成果。近五年来,学院承担4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5项省部级委托重大项目,获批30余项省部级及以上课题,荣获20余项省部级奖励(其中一等奖5项),并出版相关专著30余本。同时,学院充分发挥高端智库作用,为党和国家提供了大量具有重要价值的决策咨询报告,先后发布了《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中国舆情指数报告》、《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智能媒体发展报告》、《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等一系列颇具影响的蓝皮书。其中,《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连续11年出版,连续10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为“优秀皮书奖”一等奖。学院创编的2部年鉴为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存兴业之良鉴、积治学之文范:《中国新闻年鉴》自1982年起延续至今;《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更是作为本学科第一部学术年鉴,全面记录着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与成就。

此外,学院学术研究基础厚实,发展平台宽广。主办有1份新闻传播学领域顶级期刊——《新闻与传播研究》及其他5种定期出版物,建有5个实验室,建有1个省部级研究中心以及8个所级或校级研究中心,建有2个国情调研基地和1个智库(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治理研究智库舆情研究部)。这些平台和基地在赋能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均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项目特色】

高起点、高定位的人才培养目标——精准对接当下在职人员的职业诉求和职业痛点,为有志于在新闻传播领域深耕细作的社会人士搭建专业化的学习与深造平台,以平台聚资源、以平台汇能量,以平台拓渠道,培养造就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的新闻传播高级人才;培养造就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新闻传播高级人才;培养造就新闻传播领域最高层级的研究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

高水平、高声望的一流师资团队——融通中国社科院与中国社科大双重资源与双强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动能势能。聘请国内外具有极高学术声誉、极高社会影响力的著名专家与知名学者组成授课团队,包括但不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资深教授及博导。

高质量、高水准的精品化课程设置——课程设计将充分发挥我院多年来积蓄的学科建设优势,将五大课程模块融会贯通:基础理论模块、专业应用模块、前沿拓展模块、专题讲座模块、研究方法及论文写作模块。课程体系注重理论研究的权威性前沿性、实务问题的实用性新颖性,课程结构的系统性交叉性。

高起点、高效能的学术训练平台——配置实力雄厚的博导团队进行学术能力训练,量化与质化研究方法训练、学术论文撰写训练,提高论文撰写的规范性和实证性、学术性和创新性,全面提升学员的专业研究水平和解决实践问题的系统能力。

【课程方向】

1. 数字媒体与智能传播

2. 数字文化与创意传播

3. 新媒体与品牌运营

4. 舆情分析与危机管理

5. 媒体融合与国家治理

6. 新闻业务与应用传播

7. 国际传播与战略传播

8. 传媒经济与创意产业

【课程设置】

序号
课程名称课程类别
1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理论课程
2新闻传播学主文献研读
3媒体融合研究专业应用课程
4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
5数字媒体与智能传播
6建设性新闻理论与实践
7当代国际传播研究前沿拓展课程
8新媒体与社会治理
9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
10政治传播研究
11媒体融合与国家治理专题讲座课程
国际传播与战略传播
新闻业务与应用传播
数字媒体与智能传播
数字文化与创意传播
新媒体与品牌运营
舆情分析与危机管理
传媒经济与创意产业
12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13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

注:根据专业动态和学生需求,实际执行课程可以调整。

【领衔专家】

胡正荣,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历任第六届、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传媒大学校长、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辑等。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舒伦斯坦媒介、政治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等。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人社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宣部、中组部2017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际传播人选。

唐绪军,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原院长、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黄楚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传媒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全球影视与文化软实力实验室主任,广播影视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鸿军,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新闻与传播研究》执行主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央领导批准课题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负责人。

曾庆香,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传播与文化系访问学者,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文化与传播符号学分会副会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岗位教师,博士生导师。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网络学研究室主任。

漆亚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创意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智能媒体发展报告》主编,《中国传媒经济发展报告》执行主编。

杜智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曾获2013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一等奖。

罗自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教务处长、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央电视台节目评审专家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美国太平洋大学访问学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和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新闻与传播学院访问学者。

【培训安排】

1.学程

两年

2.学习时间

每个月授课一次,每次两天,集中在周六日授课,寒暑假不上课

3.学习地点

北京市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良乡校区

【报名条件】

1.热爱祖国,品德良好,遵纪守法,身体健康;

2.进修学习意愿强烈,能坚持在职学习;

3.已获得硕士学位(在境外获得的学位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报名时须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国外学位学历认证书”复印件),或有强烈进修意愿,且在教学、科研、专业技术、管理等方面做出成绩者,学位条件可适当放宽。

【报名程序】

1.学员提交电子版申请材料(含报名申请表、个人身份证正反面、最高学历学位证书、近期2寸免冠彩照)。

2.新闻传播学院审核学员报名申请资料。

3.学员参加由新闻传播学院组织的项目宣讲和面试。

4.新闻传播学院择优录取,向面试合格的学员发送录取通知。

5.学员收到录取通知后按规定方式与时间缴纳培训费。

6.学员在开学当日持缴费凭证办理入学登记、领取相关资料,正式入班。

【培训费用】

培训总费用为人民币128000元/学员,一次性缴清,含课程费、资料费、报名费、结业证书制作费。交通、食宿等其他费用由学员自理。

【证书】

学员完成培训计划,经考核合格,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颁发统一编号的结业证书(钢印、红印)。凭结业证书可以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友身份,纳入校友总会及地方校友会的管理,终身享有参加校友会沙龙、论坛、社会实践、联谊等活动的权益。

Copyright ©2025 boshi.ac.cn 博研院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