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简章
学术道德不端的行为有哪些,如何判断呢?
来源:

学术道德不端行为是指在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中违反道德、伦理或规范的行为。这些行为严重破坏了学术界的诚信环境,影响了学术成果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以下是对学术道德不端行为的分类、判断标准的详细阐述:

一、学术道德不端行为的分类

1.剽窃、抄袭、侵占他人学术成果:

未经引用地使用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观点、数据、图像、研究方法、文字表述等,并以自己的名义发表。

将他人的研究成果据为己有。

2.伪造数据、资料、文献、注释:

编造不以实际调查或实验取得的数据、图片等。

伪造无法通过重复实验而再次取得的样品。

编造能为论文提供支撑的资料、注释、参考文献。

3.篡改数据和事实:

使用经过擅自修改、挑选、删减、增加的原始调查记录、实验数据等,使原始数据的本意发生改变。

对图片进行拼接、去除部分内容、添加虚构部分、增强或模糊特定部分等操作。

4.署名不当:

未参加研究或创作而在研究成果、学术论文上署名。

未经他人许可而不当使用他人署名。

虚构合作者共同署名。

多人共同完成研究而在成果中未注明他人工作、贡献。

5.一稿多投或重复发表:

将同一篇论文或只有微小差别的多篇论文投给两个及以上期刊。

在未说明的情况下重复发表自己(或自己作为作者之一)已经发表文献中的内容。

6.提供虚假学术信息:

在申报课题、成果、奖励和职务评审评定、申请学位等过程中提供虚假信息。

夸大自己的研究成果。

伪造学历、职称、获奖经历等信息。

7.买卖论文或代写论文:

通过金钱交易购买论文。

委托中介机构或他人代写论文。

8.其他违反学术规范和道德的行为:

引用与论文内容无关的文献。

违反科研伦理,如在研究中未获得参与者的知情同意、泄露研究参与者的隐私等。

二、判断学术道德不端行为的标准

判断学术道德不端行为主要依据以下三个必要条件:

1.行为性质违反学术道德和规范:

行为人的行为必须违反了公认的学术规范和道德准则。例如,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伪造、篡改研究数据等行为都明显违反了学术规范和道德准则。

2.行为人具有主观故意:

行为人必须故意违反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有意隐瞒或歪曲事实。例如,在抄袭行为中,行为人必须明知所引用的内容并非自己原创,却故意不给予适当的引用或归属;在伪造数据的行为中,行为人必须明知所编造的数据是虚假的,却故意将其用于研究结论中。

3.行为对学术诚信造成损害:

行为人的行为必须对学术界造成了负面影响,如损害学术声誉、浪费科研资源等。例如,不当署名行为会损害学术研究的公平性和诚信度;一稿多投行为会浪费期刊的审稿资源和时间。

三、判断学术道德不端行为的步骤

在判断学术道德不端行为时,可以遵循以下步骤:

1.收集证据:首先,需要收集相关的学术作品、研究数据、申请材料等证据,以便对行为人的行为进行全面了解。

2.对比分析:将收集到的证据与学术规范和道德准则进行对比分析,判断行为人的行为是否违反了相关规定。

3.评估主观故意性:通过调查行为人的动机、行为过程等因素,评估行为人是否具有主观故意性。

4.评估损害程度:分析行为人的行为对学术诚信造成的损害程度,包括学术声誉的损害、科研资源的浪费等方面。

综上所述,学术道德不端行为包括多种类型,判断这些行为需要依据行为性质、主观故意性和对学术诚信的损害程度等标准。在判断过程中,需要收集证据、对比分析、评估主观故意性和损害程度等步骤。对于发现的学术道德不端行为,应依法依规进行处理,以维护学术界的公平和诚信。

Copyright ©2025 boshi.ac.cn 博研院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