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肇始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和京师大学堂速成科仕学馆。1912年始称西北大学。1923年改为国立西北大学。1937年西迁来陕的国立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9年复称国立西北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为教育部直属综合大学。1950年复名西北大学。1958年改隶陕西省主管。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现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建设院校、教育部与陕西省共建高校。
学校现有太白校区、桃园校区、长安校区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360余亩。现有24个院(系)和研究生院、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个直属附属医院、7个非直属附属医院。设有87个本科专业,其中37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现有2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其中一级学科23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5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一级学科37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0个),2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西北大学考古学科发端于1938年对张骞墓的调查、发掘和修复,1956年,在教育部、国家文物局的统筹指导下,西北大学设置全国第二个考古学专业,1989年设立全国首个文物保护技术专业,2008年率先开设文化遗产管理方向。60多年来,一代代西大考古学人始终紧密围绕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积极服务国家教育事业总体布局,旨在培养具有扎实专业技能、卓越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的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构建了以传承文化遗产核心价值为目标,以考古学为认知体系、以文物保护技术为保存体系、以文化遗产管理为实现体系的“三位一体”学科发展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高校及行业发挥了重要示范引领作用,是我国文物事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现为国家“世界一流建设学科”。
考古学科下设考古学、文物保护技术和文物与博物馆学3个专业,有考古学一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国家级一流专业2个(考古学、文物保护技术),陕西省一流专业1个(文物与博物馆学),国家一流课程6门,教育部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及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规划教材、马工程教材6部,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1个(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共建),先后为新中国文物事业培养专业人才6000余人,毕业生71%以上服务西部、80%扎根基层,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培养体系最为完备、社会认可度较高的考古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学科分类:历史学
一级学科:考古学
二级学科:考古学(060100)
研究方向:中国考古及丝绸之路考古
学制:3年
学费:10000元/生·年
招生人数:学院2024年共拟招收博士研究生20人。
学习方式:全日制
(一)基本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或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或获得学士学位6年以上(含6年,从获得学士学位之日算起到博士生入学之日)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
3.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国家规定的相关体检要求。
4.有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5.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需在获得学士学位后在与所要报考专业相近的岗位工作六年及以上,同时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一是,进修过所报专业的硕士学位课程并获得结业证书后工作满两年,且在近3年以第一作者在西北大学认定的核心期刊上发表2篇与所报考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
二是,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并在近3年内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西北大学认定的核心期刊上发表2篇与所报考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
三是,获得省部级二等及以上与报考的专业相关的科研成果奖励(一等奖排名前3名,二等奖排名前2名)。
(二)其他条件
1.外语水平(达到以下条件之一):
(1)英语:通过大学英语六级或英语专四或IELTS成绩≥5.5分或TOEFL成绩≥75分;
(2)日语:通过大学日语六级或日语专四或JLPT达到N1级别;
(3)俄语:通过大学俄语六级或俄语专四或俄语二级考试;
(4)近三年以第一作者(或导师一作本人二作)身份在上述语种的国际期刊上发表过专业学术论文,并通过考古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认定。
(5)取得教育部认可的上述语种国家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证书;
(6)参加并通过学院组织的专业英语考试。
2.专业基础
考生本科或硕士阶段所学专业需为考古学、文物保护技术、文物与博物馆学、世界史、中国史、物理学、化学、地质学、生物学、建筑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及相关专业。“相关专业”的认定由考古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负责。
3.科研水平(达到以下条件之一):
(1)近五年内在学科相关高水平刊物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1篇(报考类别为非定向的考生,学术论文可以导师第一作者,本人第二作者);
(2)出版学术专著1部(本人撰写字数10万以上);
(3)其他体现科研水平和能力的证明需经考古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评审。
申请人经所报导师同意后,登录博士生网上报名系统进行实名申请,并按照要求分别向西北大学研招办和文化遗产学院提交相关材料;研招办、学院对申请人资料进行资格审查,资格审查通过者由学院博士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综合考核。
考生按要求提交申请材料→学院组织资格审核(包括学术代表作、其他代表性成果、研修计划等)→按排名公布复试名单→组织复试,复试小组考核评分(包括专业综合面试、外语面试、政审三个环节)→按照30%资格审核成绩+70%的复试成绩计算总分→根据总分排序及招生名额确定拟录取名单→报研究生院审核→公示录取名单→进入录取程序。
(一)申请资料
1.西北大学博士报名确认所需材料清单(以下材料请按序依次添加、装订):
(1)《西北大学2024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A4纸正反面打印,经考生本人签名并贴有近期免冠正面照片);
(2)网上报名完毕后打印的《博士学位研究生网上报名信息表》;
(3)学士、硕士学位证书与本科、研究生毕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所有考生均应完成学籍(学历)校验,提供《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或《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仅限于境外学历)等材料;
(4)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及复印件,应届生需附学生证复印件;
(5)《西北大学报考博士研究生专家推荐书》(2份,推荐人须为考生报考领域正高级职称专家);
(6)《西北大学报考博士学位研究生政治审查表》;
(7)个人陈述(含学习经历、工作经历、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8)外语水平证明材料复印件;
(9)已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复印件。
2.向文化遗产学院提交以下材料(按序号排列并用曲别针或夹子固定,不需装订):
(1)本科及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各一份,复试时提供原件;
(2)外语水平证明材料复印件一份;
(3)近五年公开发表的学术代表作1~3篇/部(外文学术代表作需同时提交中文简介),包括学术论文、专著或研究报告,合著非第一作者的专著或研究报告需由该成果负责人出具证明材料,详细说明考生在该成果中的贡献内容;其他代表性成果复印件1份,包括参与且排名前五的课题项目立项书、竞赛或奖励等科研水平和能力的证明;
(4)硕士学位论文摘要,一式九份(获高级职称的同等学历考生无需提供);
(5)个人陈述(含学习经历、工作经历、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一式九份;
(6)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书为模板撰写个人研修计划,一式九份;
(7)《西北大学博士研究生报名拟报导师意见审核表》;
(二)复试工作流程及原则
1.复试形式与流程
本次复试采取线下方式,具体流程如下:①电话、邮箱通知上线考生参加复试。
②复试考核:专业外语加试、政治审查、综合面试、专业笔试、外语面试
③公布复试结果及拟录取名单。
2.复试原则
①贯彻“按需招生、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选拔人才;
②按照考生总成绩排序依次录取,复试结果及时张榜公布。
(三)复试工作时间表
1.4月28日8:00-10:00,复试专业英语加试
2.4月28日10:00-12:00,政治审查
3.4月28日14:30-16:30,专业笔试
4.4月29日8:30~18:00,复试考核(综合面试+外语面试)
复试地点另行通知;复试考核环节,考生需要准备5分钟PPT,内容主要包括自我陈述、研修计划。
(四)拟录取规则
1.材料审核成绩满分为200分,≥100分为合格。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单列。
2.复试考核成绩=综合面试成绩(满分120分)+专业笔试(满分50分)+外语面试成绩(满分30分)
总成绩=30%材料审核成绩+70%复试考核成绩。
3.复试结束后,汇总成绩并对考生按照研究方向排名录取,公示最终录取名单。
所有被录取的新生均须参加体检,体检不合格者,取消入学资格。体检工作在新生入学时统一进行,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博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3年,所有类型博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为7年(含休学),具体说明详见《西北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
我校招收的博士研究生均为全日制,基本学制内,学费标准为每生每年10000元;学业奖学金按《西北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办法》(西大研〔2022〕23号)文件执行;助学金按国家助学金标准执行,每生每年13000元;社会奖助学金评选办法和奖励标准按照设奖单位或个人与我校签订的协议及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被录取为全日制非定向就业的博士研究生,应在入学前将人事档案转入我校,入学后学校不再办理相关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