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多山,珞珈独秀;山上有黉,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首批“双一流”设高校。
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1946年,学校已形成文、法、理、工、农、医6大学院并驾齐驱的办学格局。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大学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58年,毛泽东主席亲临武大视察。1993年,武汉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祝贺。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整体实力明显上升。1999年,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合校二十多年来,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2022年,学校在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57位,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中位列101-150位,国际教育研究机构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94位。
武汉大学环绕东湖水,坐拥珞珈山,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学校占地面积5195亩,建筑面积295万平方米。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26栋早期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3个学科门类。学校设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34个学院以及3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有130个本科专业,6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4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1个“双一流”建设学科,5个一级学科、17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6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武汉大学名师荟萃,英才云集。学校现有1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5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欧亚科学院院士、8位人文社科资深教授、1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
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创建于1913年,是我国高等院校中较早成立的历史系科之一,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积淀。
1981年,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史获国家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历史地理学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历史学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覆盖了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等8个二级学科。2003年,增列中国文化史、中国经济史、国际关系与中外关系史、地区国别史等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99年2月,国家人事部在武汉大学设立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2年,经重新申报确认分别设立中国史、世界史和考古学三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科分类:文学
一级学科:世界史
二级学科:世界史(060300)
研究方向:国际关系史
学制:4年
学费:10000元/生·年
招生人数:学院2024年共拟招收博士研究生33人
学习方式:全日制
报考我校博士研究生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教育部等部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及我校的补充规定。
3.考生学位或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已获得硕士学位或者博士学位,单证硕士学位(无学历证书)的考生应于2023年12月31日前获得学位。
(2)应届硕士毕业生(含在境外教育科研机构获得学位和学历的考生)须在2024年8月31日前取得硕士学位证书和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书原件。
(3)具有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
4.以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还须具备下列条件:
(1)大学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后在与所报考专业相近岗位工作满6年(时间截止2024年8月31日)。
(2)近三年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属于所报考学科专业范围的学术论文(至少提供2篇代表作),或获得过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排名在前五名)。
5.须有两名与报考学科专业相关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所有考生均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网上报名并缴纳报名费,恕不接收规定时间外的补报及缴费。
(一)时间:2023年11月29日—12月22日。
(二)流程:
1.登录网报页面按要求注册、填写有关信息、上传相关材料。
(1)上传材料清单及排列顺序:
入学申请。含个人基本情况、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计划;
最后学位、学历证书。应届毕业硕士生提交学信网学籍认证报告,本校应届毕业硕士生也可提供学生证复印件。在境外教育科研机构获得学位、学历的考生,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书复印件或者学校出具的预计毕业时间的证明;
本科与硕士研究生课程成绩单(须加盖出具单位的公章);
相关证明、说明材料。包括硕士学位论文(应届毕业硕士生毕业论文摘要、目录等),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所获专利及其他原创性研究成果的陈述和证明,各类外语水平证书或证明材料,说明个人特别成就、能力的其他材料。
(2)硕士学位论文可提供WORD或PDF格式,其他材料一律提供PDF格式,且所有文档须压缩成一个文件,压缩文件不得超过20MB,压缩文件名命名规则为:网报号_姓名,如2022420100001_张某。
(3)个人专著请提供封面页、版权页、目录及正文前10页,参编著作请提供封面页、版权页、目录及参编部分前10页,文集类(含公开发表的论文)请提供封面页、版权页、目录及个人有关部分的全文。
2.网上缴纳报名费60元。
3.网报缴费成功后,考生可打印《武汉大学2024年博士研究生考生信息卡》。报名期间考生可修改报名信息,一旦报名时间截止,不允许修改考生的任何信息(附加信息除外)。网上缴费成功后,所缴纳的报名费不退。请考生审慎准确填写报名信息,因信息有误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均由考生本人承担。
(三)资格审查
我院将根据申请者上传的申请材料,对报名资格进行严格审查。不符合报考资格者,不予准考。考生可于2024年1月5日17:00以后登陆报名系统查询准考结果。
普通类考生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可申请免除外语综合水平考试:
(1)大学英语六级成绩425分及以上,或英语专业四级或专业八级成绩合格及以上,或托福成绩80分及以上,或雅思成绩6分及以上,或GRE成绩300分及以上;
(2)本科学历或研究生学历为国外学历(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
(3)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学科领域高水平期刊发表英文文章;
(4)日语/俄语/法语/德语等级考试成绩合格及以上。
申请外语综合水平考试免试的考生在报名系统中“外语水平考试科目”选择“免试”,并须于网报结束前(2023年12月22日)向学院邮寄《外语综合水平考试免试申请表》及相关支撑材料,经学院审核批准后可免试外语,未提交申请表的或不符合条件的视为无效申请。
申请者须在2024年3月20日前将申请材料(纸质版)按以下顺序整理后寄到我院办公室。
考生须提交的材料有:
1.《武汉大学2024年博士研究生考生信息卡》(网报系统打印);
2.入学申请:含个人基本情况、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计划(格式不限);
3.最后学位、学历证的复印件。应届毕业硕士生提交学信网学籍认证报告,本校应届毕业硕士生也可提供学生证复印件(入学前补验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并交复印件)。在境外教育科研机构获得学位、学历的考生,须出具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书复印件或者学校出具的预计毕业时间的证明;
4.两名与报考学科、专业相关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出具的《专家推荐书》(网报系统生成打印。推荐人姓名、所在单位、职称等信息将对外公布,向我校推荐过考生、但考生存在提交虚假材料、考试舞弊以及实际信息与推荐意见明显不符合者,请勿再向我校推荐考生);
5.本科与硕士研究生课程成绩单(须加盖出具单位的公章);
6.硕士学位论文(应届毕业硕士生可提交毕业论文摘要、目录等)。
7.科研成果。包括已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须含封面、目录、版权页及个人有关部分全文),个人专著或参编著作(专著须提供封面页、版权页、目录及正文前10页,参编著作须提供封面页、版权页、目录及参编部分前10页),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须提交加盖主管部门公章的立项证明或结项证明,并注明本人排名情况),及其他原创性研究成果的陈述和证明。
8.各类外语水平证书或证明材料。
9.其它说明个人特别成就、能力的相关材料。
纸质版申请材料须与网报系统中的信息和电子版申请材料保持一致,若不一致所产生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注:
1.考生提交材料时,请按上述材料顺序依次装袋,并在档案袋封面上注明“报考导师姓名—考生姓名—考生联系方式”,寄送前请自查材料是否齐备。学院将首先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对逾期未交齐材料、不符合申请条件或材料不全的申请人,将不予受理。必要时可要求申请者另外提交申请材料原件,以供查验。所有考生报考材料不予退回。
2.提交的科研成果中,请选择1-2篇作为学术论文代表作(未发表亦可)并注明。
3.对弄虚作假、提供不实信息的申请者,不论何时,一经发现查实,即取消其申请资格、参加考核资格、录取资格或学籍,将相关行为及处理结果通知其所在单位,并与推荐人一并记入武汉大学研究生招生考试失信档案。在当年博士生入学考试中作弊的考生,下一年度不允许报考。
学院综合考核专家组根据申请者提交的申请材料,参考其外语综合能力,对考生入学申请进行集体审核评议,做出评价结论。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专家组评议结果按不超过招生计划数1:2的比例确定候选人,公示无异议后报研究生院备案。
评议总成绩=教育背景20%+外语水平10%+科研成果(已发表科研论文、学术专著、科研项目、科研获奖等)30%+综合素质(学习成绩、硕士学位论文、推荐专家评价、攻博期间研究计划、学术论文代表作等)40%
(一)时间、地点
现场确认和综合考核的时间为2024年3月下旬-4月上旬。具体时间、地点和方式将在学院官网另行通知。
(二)考核内容与形式
1、外语水平考核。由考核小组对候选人是否具备本学科博士研究生应具备的外语应用能力。听力与口语结合,以对话形式进行。
2、学术素养考核。由考核小组对候选人的专业基础、知识结构、学术研究兴趣及研究能力等进行考察。
3、创新潜质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拟报考学科内某一问题的学术前沿分析、博士学习期间研究计划简述。主要考察申请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科研水平和研究潜质、学术兴趣和学术能力等。
(三)考核成绩及计算方法综合考核各部分均以百分制计分。综合考核总评成绩计算方式是:学术素养(占30%)+外语水平(占10%)+创新潜质(60%)。同等学力考生和跨一级学科考生加试科目成绩不计入总成绩,但不及格者不予录取。综合考核收费180元,收费办法及要求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考生体检工作在考生拟录取后组织进行。按照教育部、原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及《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的标准及我校的补充规定执行,体检不合格的考生不予录取。
(一)学费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我校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学费标准为10000元/人·年,最终以学校2024年收费目录清单公示为准。
(二)住宿费
根据住宿条件,920—2480元/人·年。
(三)奖助学金
评选范围及奖助标准详见武汉大学研工部网站。